破解屈原“溆浦之谜”:二、明月洞:屈原诗意的栖息之地

2023-06-16 21:37:34华人智库 217

二、明月洞:屈原诗意的栖息之地

文 / 舒新宇

 

屈原初到溆浦,暂且住在溆浦城南两里路远的茅坪坳。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小山坡,坡上一栋年久失修的小木屋,门前坡坎上,满是兰草山菊;屋后山上尽是修竹枞木。这里视野开阔,气势不凡。从龙潭南来的溆江,穿过一百多里大山的围困,终于摆脱束缚,骤然变得放纵起来,形成一个宽阔的山间河谷盆地,烟树人家,丰茂毓秀。南望溆江出山口,云气氤氲,似有神仙出没。溆江在此与东来的宣阳江汇合,绕道溆城北面,西奔沅江而去。

屈原住下后,就注意到了对岸古木参天的鄜梁山,但见溪口江从山中穿出,早晚皆是云蒸霞蔚,景色灿然,为一大关键,山水最佳之处,不由心向往之。屈原常跟随渔翁出行,往来溆江和宣阳江,经当地村民指点,才知鄜梁山脚下有一个明月洞,实地一看,这才发现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后来屈原不顾村民的劝阻,执意搬到明月洞去居住,他觉得离城里太近不好,不愿意见到官府里的人。

《溆浦县志》对鄜梁山有一段赞语,兹录如下:

“晚眺黄塔垴,觉鹿角樵歌,蝦潭渔唱,情景悉在目前。且远望西南九峰罗子诸山,有若形象家所谓:文笔插天,广近瞰江水往复缭曲,宛似太极,一图天机,畅尘虑消。山水之胜,洵足供人登眺。而大气磅礴,郁久必发。怪不得屈原舍弃木屋,宁住山洞,他看中的就是鄜梁山“文笔插天”、“一图天机”的神灵之气。屈原真是眼光不凡。

颜翔林先生指出,“屈原生性爱美,一是注重衣饰打扮,追求浪漫潇洒的风度韵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二是有洁癖,讲究环境的清雅幽美。山水树木,飞禽走兽,都必须适合他的审美趣味。”

而鄜梁山、明月洞正好适合屈原的洁僻爱好和审美情趣。

明月洞实为长不过里许的峡谷山窝,下开上阖,仰视天光,仿如一弯明月,故称明月洞。山窝尽头仅留一线,山上有一小溪自一线天的石壁中流下,形成三级瀑布,连迭三池,幽深难测,人称仙池。两边崖壁上长满了兰花,芷草、菊花,小溪从一大片盛开的木芙蓉花下浅浅流出,步步是景,令人目不暇接。洞尽头左侧更有宽达十几米的水帘从突出的崖顶上落下,随风左右摇摆,水帘里面斜凹进去有七八米深,遮风避雨,火神庙就在水帘里面的凹陷处,庙里供奉着火神祝融的神像。

《溆浦县志》记载,古时的明月洞“池水溢而为溪,溪之两岸怪石横竖,如人如兽,形状不可名记。极穴中有芭蕉数十本,雨露不沾而四时青郁,人遂美其名曰仙蕉。石壁极高处有桥相通,经千百年如新造然。桥下有古树,大数十围,枝干扶疏,兰生其上,随风披拂,人遂美其名曰仙桥、曰仙兰……池之幽邃,蕉之青翠,桥与兰之险峻而缤纷,皆非人世所恒见者。不识古今来所传三十六洞天亦尝有此否耶?”

夏日的明月洞真是别有洞天,一到洞门口,只觉阴凉水汽迎面扑来,暑气顿消。清未民初,洞里有厢房数间,成为县城达官贵人的避暑胜地。

走出峡谷洞口,便是溆江和宣扬江、溪口江交汇的广阔田野,桔树人家,溆城则遥遥相望。而山坡上,溪水边,兰花芷草、芙蓉菖蒲、香蒿艾叶、芳草嘉木,随处可见,屈原欣喜不已,赞不绝口:“香花美草,真乃仙境也!”

屈原在《涉江》中写道:

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

意思是说:

我孤独地住在这深山中,

我不能改变心态去随波逐流啊,

当然就要穷愁潦倒而终生。

表明了屈原想在这里终其一生的决心。

屈原在明月洞住下后,在瀑布落下的水潭前的一块巨石上写上三个大字:“洗心池”。每天早上就在这里灌缨洗心,时时省悟自己。

生活一段时间,屈原才发现溆浦比他想象的还要好,简直是人间仙境。溪河密布,水势丰沛;舟船穿梭,渔歌唱晚;亭桥众多,寺庙遍布;桔林成片,终年青翠;江畔溪涧,兰花芷草;沟渠阡陌,芙蓉菖蒲;田间地头,香蒿艾叶;房前屋后,芳草嘉木;群山环抱,云裹雾锁;林木幽深,珍禽异兽。

屈原在《离骚》里有一段现实的描写,生动地记录了自己在明月洞的日常生活,细腻而又亲切,逼真而又生动:

 

用江离和芷草披在肩上啊,

把秋兰结成素佩挂在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象跟不上啊,

担心岁月不肯饶人。

清晨攀折小山上的木兰啊,

采摘水边的香草是在黄昏。

日月不停地运转啊,

春天去了紧跟着秋天来临。

草木经秋便要凋零啊,

我为自已逐渐衰老而担心。

 

你看他的生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诗人每天采摘香草佩带在身,前去参加村子里的祭祀和娱乐活动,玩的十分开心。诗中描写的环境,有小山,有溪水,山上有木兰,水边有香草,正如《溆浦县志》上所说“山有幽兰秀,溪多杜若香”,这与他居住的明月洞何其相似!

当地人传说,屈原在明月洞住下后,常有一群金黄色的鹿朝夕相伴。一次,屈原上山赏花,不小心摔倒在地,动弹不得。这可急坏了这群金鹿,它们密密麻麻围着屈原,个个泪眼花花。屈原感动得热泪纵横,仰天长叹:“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楚国,放我者贵人,知我者禽兽也!”屈原离开溆浦之后,年复一年,每到他离溆时节,这群金鹿便会聚集在山头,朝着屈原离去的方向,引颈长鸣,如呼如唤,凄婉哀伤。后人便将此山改为“鹿鸣山”,一直沿用至今。

清光绪八年(1881年),县人在鹿鸣山修建鄜粱书院,特地在书院旁边建了三闾大夫庙。清代《溆浦县志》里是这样记载的:“书院凡为庑、为堂、为室及所修东西两斋:曰松坞、曰桂林、曰欣赏;室曰咏归,轩曰鹿鸣,精舍曰蕉梦山房。更于其地之南,建三闾大夫庙,其后厅曰怀忠书屋,曰求志草堂。”

 

“安知鄜山溆水间不有伟人奇士应运而生?展雄略,宏远谟,为天壤间建不朽功业,无负山川钟毓之灵者乎!是言也,于山水卜之,庶几于书院征之。”

 

当年《建修鄜梁书院记》里的这段话,成了有力的预言。

此后的百年间,溆浦应运而生了众多的伟人奇士,更奇的是,中国第一任《辞海》主编舒新城、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就诞生在鹿鸣山附近。

清代《溆浦县志》上有诗赞道:

《离骚》著成后,此地赋才多。

相期化蛮语,漫拟溯前芳。

山有幽兰秀,溪多杜若香。

卢峰相望好,歌咏共时昌。

屈原居住的明月洞,似洞非洞,洞中有小溪,有瀑布,有水帘,有芭蕉竹林,还有兰花香草,正是屈原最理想的栖身之地。正如英国爱尔兰大学一位攻读美术博士学位的青年画家所说:“明月洞是大自然提供给屈原的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幽雅的工作室。只有这样的工作室,才能文思泉涌,创作出天问、离骚这样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

 

 

 

写于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