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八:《国殇》是屈原对溆浦军民的慷慨悲歌

2023-06-16 22:02:11华人智库 180

八:《国殇》是屈原对溆浦军民的慷慨悲歌

文 / 舒新宇

 

屈原在溆浦居住了多年之后,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从四川入境,攻占溆浦所处的黔中郡,第二年,即公元前279年,屈原亲率楚国军民奋起抵抗,顽强英武,前赴后继,血流成河,最终收复了黔中郡。屈原亲身经历了这场感天撼地的殊死决战,满怀激情,写出了千古名篇《国殇》,将楚军将士浴血杀敌、壮烈激昂的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雅。

 

历来注家认为“国殇”写的是秦楚丹阳大战或京城郢都陷落之战,但历史的真实是,秦将白起攻占郢都时,楚军是不战而散,楚国君臣一路败逃陈城(河南淮阳)。也有的认为是写楚秦的几次大战,但那是双方为了争夺天下的交战,不存在谁欺凌谁。而“国殇”里写明“凌余陈兮躐余行”、“终刚强兮不可凌”,这里的“凌”就是“侵犯”的意思。而此次黔中郡被攻占,无疑是秦国的侵犯。黔中郡的军民为了保家卫国,才作了拼死抵抗。

这就反证了楚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所以,《国殇》写于溆浦是毫无疑问的了。屈原在诗里,给不朽的鬼雄以十分现实的描写,身首分裂,雄心固在,惨烈悲怆,惊心动魄,声势极其雄壮,这正是屈原对溆浦军民保家卫国的大力讴歌,也是屈原献给为国捐躯的楚国英雄们的一首铿锵高昂之歌。

当时在溆浦占统治地位的苗人和瑶人,因勇武强蛮而被称为 “溆浦蛮”、“武陵蛮”,屈原死后76年,溆浦便自然成了武陵郡郡治所在地。后来统治者竟将“瑶”字改为“猺”,称其为“猺蛮”,虽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但也看得出,把瑶人视为猛兽一般凶蛮强悍。也正是这种凶蛮强悍,造就了“敢死轻生”的大无畏精神,在保家卫国、反抗强秦的战斗中,自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张扬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英武之气。

1945年4月,侵华日军集结了数十万兵力,企图打破雪峰天险,攻占芷江机场,切断盟军补给线,进而夺取制空权,直逼战时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中日双方在溆浦龙潭进行了一场国与国的殊死较量,打响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仗。溆浦民众同仇敌忾,踊跃参战,从溆浦县城到龙潭战区一百多里的崎岖山路上,十万民众首尾相连,昼夜不停地抢运弹药、粮食和伤员。双方肉搏鏖战了28个昼夜,战斗之顽强、之惨烈、之残酷,不亚于上甘岭战役,连日军都感叹“前所未有”。

中国政府为感念全体将士打出了国威,在龙潭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蒋介石、何应钦等数十位军政大员为陵园题词。独有碑文竟然是由大学教授钱基博题写的。人们不禁要问,事关两国重大战争纪念碑,怎么请一个大学教授题写呢?这岂不破了国民政府的规矩吗?

抗战期间,民国大学为躲避战火,曾迁到溆浦的溪口村,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同在这里教书。而学校离屈原居住的明月洞不过一两里路,附近山腰上还有规模宏大的三闾大夫庙,庙内供有屈原金身,当年香火鼎盛。钱钟书先生后来在其《围城》一书中,就记述了学校附近有一座三闾大夫庙。

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当时国民政府的决策内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钱基博写碑文,跟屈原有关系,甚至跟《国殇》也有关系。碑文采用屈原首创的骚体写成,足见钱基博的良苦用心。

当人们拾级登上陵园山顶,千山万峰来眼前,烟云苍茫,浩气飞扬,壮心豪气,凛然如生。耳边顿时响起枪炮轰鸣,杀声震天。令人实地感受到爱国将士和溆浦民众誓死与东洋倭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

《国殇》洋溢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悲泣鬼神的英雄情感,迸射出神圣崇高的历史光辉。存屈子英魂,发楚地雄风。溆浦人民必将在追寻伟大中国梦的长征中,践行对屈原永恒的追念,奋力而前行!


 (完)